非遗入剧,传承新韵。2025年暑期档古装大剧云集,剧中众多非遗元素吸睛,引发网友热议。
《藏海传》从榫卯建筑到药发木偶,从昆曲唱腔到皮影权谋,18种非遗技艺令观众惊叹:“老祖宗的智慧与审美太超前了!”
《临江仙》“皮雕皮塑”非遗技艺,化作剧情的灵动注脚。剧中“皮造花”配饰不仅承载精湛的传统工艺之美,更成为串联角色性格与命运的文化符号,隐喻剧中人物情感的深刻与羁绊的绵长。
镂空竹、傩面具、风火流星、长沙铜红釉、八方宫灯……《锦绣芳华》以服饰、建筑、非遗工艺等视觉符号构建文化辨识度,通过呈现盛唐气象传递东方美学。
当非遗跃入荧屏,千年技艺借由古装剧焕发新生。值得一提的是,过去非遗元素仅作为服化道的美学符号出现在影视作品,而在近期热播的古装剧中,非遗成为叙事逻辑的“核心组件”。从“背景板”到“叙事核”,非遗完成在古装剧中的功能升级。业内人士认为,非遗技艺深度融入影视剧,打通古与今、真与幻的壁垒,实现与观众的深度价值共鸣和精神连接,让观众在故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古装剧云集,非遗元素吸睛
上半年热播的古装剧《藏海传》,以架空王朝“大雍”为背景,讲述少年藏海隐忍十年,以堪舆之术与权谋博弈揭开家族灭门真相。不同于传统复仇爽剧的“快意恩仇”,《藏海传》以东方哲学为底色,将非遗技艺、古典美学与历史叙事熔铸一炉,建构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戏剧张力的叙事空间。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笔下的节日盛景在《藏海传》枕楼场景中得以复现。剧中呈现的药发木偶这一非遗技艺,利用火药推动木偶表演,重现宋代“烟花秀”场景。剧中,走进枕楼的藏海,被一幅高达8米的“发光屏风”震撼——这是采用秦淮灯彩技艺制作的巨型花灯。灯面复刻明代画家仇英的《桃源仙境图》,融合纸扎、绘画等工艺。由六七个匠人耗时月余手工绘制而成。
由欢娱影视出品的仙侠剧《临江仙》近期收官。欢娱影视联合创始人、总经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理事单位代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大使杨乐告诉《综艺报》,《临江仙》的美学实践,是对中式古典意境与中式建筑精髓的致敬及复归,“主创团队以超过70%的场景比例进行实景搭建,从人间村落屋舍的榫卯结构、窗棂尺寸,到仙界的亭台楼阁,真实复现中式建筑特有的空间尺度与天人合一的意境精髓。”
视觉方面,服装造型团队从古代壁画、雕塑与绘画中汲取灵感,大量运用轻薄的纱质面料,外层覆以薄透的网格纱,营造“神明周身朦胧光晕”的意象。头饰、鞋履在融入金属元素与真金上色后,既保留传统纹饰的精髓,又赋予其超越现实的通透感与未来感。
白鹿饰演的花如月/李青月头上戴的“皮造花”是该剧非遗元素应用的一大亮点。“皮造花”使用皮雕皮塑工艺制作而成,以温润坚韧的牛皮为载体,经浸泡、鞣制等繁复工序雕琢而成,不仅承载传统工艺的精湛之美,更成为串联角色性格与命运的文化符号,其纹理与色泽契合仙侠世界古朴厚重的美学基调,呈现“中国风”的视觉表达。
随着电视剧《国色芳华》热播,菏泽牡丹相关非遗引发大众关注
上半年,《国色芳华》《锦绣芳华》两剧接连播出。从制香、牡丹培育,到刺绣、扇艺、糖画、傩面具及炭花舞表演,这些传统技艺在剧中一一亮相,以颇具代入感的方式融入剧情,让人仿若置身盛唐,感受古代匠人之心的非凡魅力。
在热播剧《长安的荔枝》中,一段三分多钟的泉州提线木偶戏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长安的荔枝》故事背景为唐朝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起源于汉代的泉州提线木偶戏正是从唐代开始盛行。该剧的片尾曲大胆创新,将陕北说书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千古名篇《长恨歌》相结合,以传统曲艺形式重新演绎经典诗作,为观众带来跨越千年的艺术享受。
功能转变,非遗“活”在剧情中
如今,非遗不仅作为美学元素出现在古装剧中,更深度参与叙事和人物塑造,功能不断升级。
如《藏海传》以非遗元素的“活性叙事”重构类型剧基因,通过传统营建智慧与现代解谜机制的有机融合,开启具有东方悬疑气质的“器物解码”叙事模式。剧中,榫卯结构这一古老的建筑方式,在藏海手中成了反击敌人的秘密武器。皮影戏通过光影和动物皮影(如老虎、蜈蚣、老鹰)象征各方势力,推动剧情发展。
反派角色曹公公的昆曲唱段与剧情紧密结合,有网友戏谑,曹公公每次唱《浣纱记》,都预示重要剧情即将到来。这种将“百戏之祖”融入叙事的做法,让非遗“活”在剧情中。
谈及非遗元素在剧中的应用,《藏海传》导演曹译文透露,剧本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让主创有空间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他介绍,在设计“枕楼”这个京城奇观场景时,主创希望通过它的细节,表现大雍的文化娱乐氛围,让观众对这个社会有直观的印象。“我们找了很多符合明朝时期的场景、道具。药发木偶戏是很好的非遗技艺,是浙江温州传承600年的国家级非遗瑰宝,因火药数量和引线控制等种种复杂工序而濒临失传。”曹译文介绍,剧组为还原技艺细节,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尔禄父子一起研究,做了一套全新的木偶,再打磨做旧,最终呈现剧中效果。
藏海初到京城,在枕楼看到的皮影戏展现了藏海的内心:老虎代表平津侯,蜈蚣代表曹公公,鹰代表第三人。主创对皮影戏做了改良和放大,但保留了基本做法和表演形式,让其能够为主线剧情增光添彩。曹公公击鼓戏的昆曲唱腔与平津侯“清君侧”剧情的完美结合,获得观众肯定。“我们后期用平行剪辑的方式,将曹公公打鼓的片段和逼宫、藏海的布局、庄之行的追逐串在一起,音乐总监胡晓鸥老师再进行二度创作,最终的视听呈现让人耳目一新。”
《临江仙》中出现的非遗技艺皮造花,需在坚韧的牛皮上雕刻花朵的形态,呈现刚柔并济之美,这与角色花如月的人物形象高度互文。在杨乐看来,传统文化元素和非遗已成为古装剧叙事的核心驱动力,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齿轮。
她以近年来欢娱影视热播剧为例,《延禧攻略》融入盘金绣、打籽绣、缂丝等多项传统文化及非遗技艺。它们不仅作为背景存在,还直接参与剧情发展。例如,魏璎珞凭借精湛的刺绣技艺破解绣坊危机,技艺的高低直接决定这个角色的生存与晋升。绒花象征富察皇后的节俭,打铁花成为高贵妃取悦太后、皇帝的关键情节;《玉楼春》中的皮影戏是推动男女主人公感情发展的重要脉络;《为有暗香来》将传统香药技艺融入故事,成为推动角色命运和情节转折的重要因素。
杨乐认为,非遗还具有角色塑造功能,“通过技艺特性与角色性格的同构,实现人物形象的立体化呈现。”她以《鬓边不是海棠红》为例,该剧将京剧艺术与角色精神内核深度绑定,展现人物的坚韧和艺术追求,这种“技艺即人格”的塑造方式,使非遗元素成为角色心理的视觉化表达。
“非遗元素深度嵌入古装剧创作,不再是‘文化点缀’或‘背景符号’,而是转化为叙事结构与人物塑造的内核机制。这一趋势体现当代影视创作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认知和再激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卢蓉告诉《综艺报》。她进一步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其一是国家文化战略的引导。非遗承载的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其进入主流影视叙事,是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战略的具体体现。”其二是审美疲劳背后的叙事创新需求。“在古装剧套路化日益严重的当下,非遗提供新的美学维度和结构思路。例如,《藏海传》用皮影戏作为‘活PPT’,不仅复兴传统技艺,还成为人物情报系统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原创性。”其三是年轻观众对“文化可感度”的偏好上升。卢蓉认为,Z世代观众希望看到的不是“说教式”传统,而是“能玩”“能用”“能入戏”的文化,“非遗即剧情”的模式契合这一文化消费心理。
非遗在叙事功能中的转变,为影视剧创作带来许多启示。卢蓉谈道:“创作者要深入理解非遗背后的工艺原理、文化哲学,才能将其自然地嵌入人物成长与冲突,让创作从‘形’入‘神’。”
微短剧+非遗,传统文化传播新路径
在微短剧赛道,非遗技艺也闪闪发光。
2024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共5批162部推荐剧目中,非遗方向有38部,在所有创作方向中数量最多。今年1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赋能千行百业的通知》,“微短剧里看非遗”创作计划随之启动。3月,北京大视听“追光计划”国际微短剧大赛宣布新增非遗赛道……当古老非遗遇上新兴微短剧,带来的不仅是好看的视听作品,还有全新的非遗传承路径。
7月10日,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傩戏为创作背景的微短剧《傩戏》上线,不到24小时,在短剧平台热度就超5000万。该剧讲述沉睡千年的“傩神”沈傩被巫族少族长黎鹤意外唤醒,却惊见傩舞传承凋零、申遗资格被窃取的困局。她决心重振傩门,夺回属于民族的文化瑰宝。
该剧编剧吉祥称,剧目创新性地将傩舞仪式进行影视化改编,融合借鉴德江傩堂戏、仡佬族傩戏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剧中颇为亮眼的“十二执事驱逐十一鬼疫”剧情,参考武安傩戏片段。年轻观众惊讶于“老祖宗的戏曲这么酷”,诸多老戏迷则感慨“傩戏终于有了数字新生”。
“微短剧+非遗”模式的核心,在于以轻体量、强情节的微短剧形式承载厚重的文化内涵。剧中的非遗元素绝非简单的符号化点缀,而是驱动故事冲突与情感共鸣的核心动力——例如,剧中“申遗之争”直击文化保护痛点。这种叙事策略有效降低年轻受众的理解门槛,同时为古老的非遗注入鲜活的当代生命力。
随着传统文化题材在微短剧领域掀起“国风潮”,以非遗为创作背景的微短剧热度渐高。竖屏微短剧《火焰驹》以现代影视语言重构经典秦腔剧目;《搬砖吧,大小姐!》展现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剧名将“金砖制作”与“搬砖梗”巧妙关联;《燕青门》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燕青门正骨疗法”为背景创作,将武医传承与商战、武侠元素相融合,讲述门派行走江湖济世救人的故事。此外,以河南少林功夫为主题的《天下嵩山》、以制扇技艺为主题的《一梦枕星河》、以广东醒狮为主题的《超越吧!阿娟》等,都是古老文化与新兴微短剧结合的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微短剧剧组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创作指导甚至主演,让非遗传承人“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比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等,为《一梦枕星河》的创作提供专业指导意见;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许建平、核雕制作技艺传承人周建明等,更是在《我是苏菲菲》中本色出演。
“非遗”元素为影视作品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提升其艺术价值和观赏性;影视作品则助力“非遗”技艺走出“深闺”,迈向更广阔的舞台,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二者可谓双向奔赴、互利共赢。
正如卢蓉所说,非遗深度融入古装剧创作,一方面激发文化的“活态”,非遗不再是静态展览的标本,而是成为剧中人物的生活日常,凸显“用中传”的当代表达;另一方面,这种融合增强观众的认同感与情感联结,当观众看到螺钿、榫卯、皮影等元素,在剧情中“能说话”“能破案”“能救人”,传统技艺便不再遥远,而是可感、可信、可爱的“文化日常”。“尤其是非遗具有审美教育的隐性功能,影像对技艺过程、美学精神的精准呈现,潜移默化地完成视觉启蒙式的文化熏陶。”
责任编辑:凌美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IPTV月报|2025年6月家庭智慧屏IPTV报告 2025-07-28
- [常话短说] 【盘点】全国付费频道活得咋样?! 2025-07-10
- IPTV月报|2025年5月家庭智慧屏IPTV报告 2025-06-24
- OTT月报|2025年5月智能电视大数据报告 2025-06-19
- OTT节目榜单|2025年5月OTT点播节目排名发布! 202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