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脱口秀的夏天回来了。
《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和《喜剧之王单口季2》再度同台竞技,两档节目孰强孰弱的争论不绝于耳。但用个不恰当的比喻,两档节目就像《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本是同根生”的哪吒和敖丙,台前是竞品的演员们,在观众心中同样珍贵。
从《脱口秀大会》到今天,王建国和程璐等元老已转向幕后,演员阵容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杨蒙恩的名句“脱口秀遍地是大王,短暂又辉煌”,一茬又一茬的新演员生长起来,话题范围也越来越广。
今年一个新趋势是,不少声音批评脱口秀“上价值”。但究其本质,那些引发共鸣的“价值”,恰恰是精准捕捉了社会情绪的脉搏,成为演员破圈的关键。
她们,挣出个新人生
杨笠在去年的《喜单》中说:“我们以后就讲这个了。”
她的话是一句宣言,也像是一则在今年成为了现实的预言。今年《脱友2》和《喜单2》两档节目中,最引人注目、传播最广的,常常是女性演员的作品。
她们的出圈招致了一些质疑声,一部分观众认为她们表演的主题太“苦”,违背了“搞笑”的初衷。殊不知,她们的表演恰恰印证了“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句话。这些脱口秀演员用幽默来拆解自己的人生,不再避讳谈论那些偏离传统路径的选择,而是以此为素材展示自己的新生。
她们在舞台上坦诚地剖析自己,谈论那些真实存在的困惑、压力和苦痛,她们在舞台上所讲述的,正是很多年轻女性在生活中正在经历或思考的议题。
比如新人演员王小利,大胆地选择了45岁未婚的人生作为表演主题。她说:“反正我这个年纪还没有结婚的我身边就只有我,没有人知道45岁还没结婚的人该怎么样,那我就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反正我无论做什么都是榜样。”在她的诠释中,除了偶尔要面对“你为什么不结婚的质疑”,45岁不婚的人生是自由的、幸福的。
同样引起许多观众共鸣的还有脱口秀版“出走的决心”房主任。家暴的丈夫被她柔和地比喻为“柯基”,包办婚姻的苦水化为坚韧。“2023年的4月8号,我签约成为了一名脱口秀演员。2024年的4月8日,我带着俩女儿净身出户,拿到了离婚证书。2025年的4月8号,什么都没发生,我过了一个平静而又幸福的一天。”
无论是45岁不婚还是50岁离婚,王小利和房主任都逃离了世俗对女性归宿的沉重期待,用轻松的方式展示了一种不依赖婚姻也能活得自在的可能。所谓“苦难”不过是她们人生中的一点弯路和讲脱口秀的天然素材,包括去年的唐香玉也凭借对“催婚”现象的调侃,在今年终于获得了家人的片刻尊重。
在她们的言语中,我们能感受到的是一种释然,以及对社会规训的不再在意。她们在说:看,我这样活,也挺好,甚至很有趣。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需要和过去和解,有的女演员面对人生的阵痛,则是将愤怒化为犀利的调侃。
小帕选择撕开自己的伤疤,将渣爹六婚、辗转于不同妈妈之间的童年讲成黑色笑话。“那年我爸52岁还没有熟,我怀疑我爸是一颗猕猴桃,买完放在家里它的状态就是生的、生的,再一看,烂了”的比喻收获了一致喝彩。
同样,echo也用她的原生家庭问题作为素材,将不愉快的经历编织进表演里。她们内心也许并未完全释怀,但她们选择站在舞台上,承认痛苦的沉重和荒谬,并用尖锐甚至带点残酷的幽默感把痛苦的棱角包裹起来。
她们对人生的解构,并没有减少脱口秀应有的“笑点”,而是很好地完成了价值输出和幽默的平衡。这些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的她们,正在用脱口秀为自己挣出一个新人生。
他们,人设不倒
不过,能让人记住的也不仅仅是那些深刻共鸣的个人故事。在脱口秀这个舞台上,建立稳定、鲜明的人设标签,同样可以让演员们在观众心里占据一席之地。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付航。充满肢体语言、略带神经质的“猴系”表演风格独树一帜,观众一看到他出场,就能大概预感到那种处于失控边缘的独特笑点。也正是他那“从来不明说表达,但有表达”的态度,让“Passion”火了一整年。
同样,今年说出“女演员一直在上桌,男演员一直在上炕”的杨蒙恩也有个持久的愤怒人设;孟川年年都讲山东那些事,却因为文本出色成为山东男人的典型;贾耗自爱上美妆后在这条路上一去不复返,他像一个懂姐妹的“妇女之友”,用化妆讽刺刻板印象。小佳和黑灯更加“地狱笑话”,他们将自己的异于常人说成是“身体优势”。观众也从最开始的想笑不敢笑,被他们鼓励成地狱笑话爱好者。
这些鲜明且稳定的人设就像演员的招牌,让观众更容易在众多面孔中记住他们,也更容易对他们的表演产生期待,甚至有一些隐形加分。
而很多女演员的人设,则更深地根植于她们共同的女性身份和处境。她们敏锐地捕捉到日常生活中女性特有的困境和尴尬,在舞台上加以放大、演绎。她们的角色,更像是为台下的“姐妹们”充当传声筒。
山河细数女性在公共厕所遭遇的设计不合理、使用者不文明,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道出了大家共同的痛点。王越则大方地谈论“痛经”这种长期被社会视为禁忌或羞于启齿的话题,并将其类比为“几个人端着你的腿去撞树,还连撞七天”,让女性观众感到被理解的同时,也让男性观众增进了解。
嘻哈作为前空姐则从专业视角出发,吐槽空姐着装“火在裆下”的不合理,让人们看到她们的不易。值得注意的是,她此前的发声曾助推中国民航局颁发新条例,女侠人设也就此立住。她们的段子不仅仅是为了搞笑,更让一些习以为常的不便或被忽视的问题被看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实的改变——至少,让更多人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
说到底,能拥有人设是演员的本事,一旦立住便事半功倍。然而,从今年的舞台不难看出来,立住一个独特、鲜明的人设变得越来越难,且好用的人设类型似乎也越来越少。
一方面,国内的脱口秀发展多年,很多话题已经被优秀的脱口秀演员讲述过,可供挖掘的独特视角和个人经历毕竟是有限的;另一方面,节目组为了给更多演员机会,让节目氛围显得不那么“你死我活”,提升了演员数量,但结果却可能适得其反。
《脱友2》初赛59组选手、《喜单2》初赛48位单口喜剧演员,无疑增加了演员们的“撞型”风险:撞人设、撞题材、撞角度,甚至有时候还会“撞脸”。观众注意力是有限的,演员的惊喜感在某种程度上也被稀释了。
上价值,不一定是枷锁
脱口秀演员要想真正“出圈”,被大众记住并广泛讨论,变得越来越难。
仅仅把段子讲“对”了,逻辑清晰或是技巧纯熟已经远远不够。观众历经脱口秀多年洗礼,口味也变得更“刁”了。过去那些围绕着家长里短、吐槽伴侣、调侃老板的常规内容,虽然现在也能博得观众一笑,但很难在社媒上激起更大的水花。观众需要更强烈、更新鲜的刺激,段子讲得再对,如果不够“出奇”,也难以“致胜”。
张骏讽刺现代人的“伪松弛”,剖析强求松弛反而更紧绷的悖论,这个话题本身很有共鸣,节目中的效果也不错。但它更像是对普遍情绪的一种温和呼应,即使那句“我们中国人不能‘纯玩’”已经被众多网友用在抖音评论区玩梗,依然不是一个能引爆全网的、独属于张骏的鲜明标签或观点。
同样,小奇师傅聚焦“中专赛道”,用“中专生不穿长衫”的角度讲述他们的生存状态并自嘲,确实填补了一个空白视角。再比如小四爷在段子里化用“何陋之有”来调侃少年时的生活窘境,李文深入挖掘研究生与导师之间那些微妙甚至荒诞的“破事”,艾斯的“我展示”也成为了观众近期的好用热梗。
这些内容都很有意思,让观众看到了演员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但共鸣的范围相对有限,带给观众的冲击力暂不足以席卷互联网。它们距离成为现象级的出圈话题,还差那么一点能引发全民讨论的钩子。
就像市场里突然出现了很多卖同一种水果的摊位,即使水果本身不错,顾客也容易感到审美疲劳,难以记住每一个摊位的特点。演员们既要努力让自己的表演好笑,又要在众多“同类项”中努力证明自己的“不可替代性”,难度可想而知。
回归到今年观众对段子的争议:“有深度”、“上价值”的脱口秀真的是喜剧的枷锁吗?答案其实是否定的。
深入探讨女性困境、原生家庭创伤、非传统人生选择甚至自身障碍的表演,更容易引发强烈反响和广泛传播。本质往往不在于话题本身的沉重与否,而在于它们精准地戳中了当下普遍存在的社会情绪。观众看脱口秀不单是为了好笑,也是希望在段子里看到自己,看到曾经无法消化的情绪如何被脱口秀演员用幽默消解。
能够出圈的表演,往往是在“奇”的基础上,击中了观众情绪的“靶心”,而现在能够做到这两点的演员并不多。不过,脱口秀演员面临的挑战虽然很大,但好在新人也在飞速成长,正逐渐补足那些转向幕后的成熟演员留下的空缺。
《脱友2》刚刚进入第二赛段,《喜单2》的第一赛段也仅进展到中段,现在预测今年能否再出现第二个付航还为时尚早。但值得庆幸的是,在脱口秀的舞台上,更多不同的声音正在被听见。
责任编辑:凌美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常话短说] 【盘点】全国付费频道活得咋样?! 2025-07-10
- IPTV月报|2025年5月家庭智慧屏IPTV报告 2025-06-24
- OTT月报|2025年5月智能电视大数据报告 2025-06-19
- OTT节目榜单|2025年5月OTT点播节目排名发布! 2025-06-18
- OTT月报|2025年4月智能电视大数据报告 202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