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达到9000万美元
东欧黑马闯进短剧圈 AI短剧“吸金神话”的背后 短剧+互动+AI陪伴深度捆绑
短剧新边疆出现?
当国内还在热议AI短剧的投资风口时,一家来自乌克兰的初创公司 Holywater,已经用它旗下的 My Drama 平台,上演了一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吸金神话”:创始人Bogdan Nesvit在全球科技媒体鼻祖TechChurch的采访中表示,2024年度经常性收入ARR达到9000万美元 !这不仅仅是AI生成内容的一大胜利,更揭示了一种将短剧、游戏互动与AI情感陪伴深度捆绑的全新娱乐形态。它,会是未来的“杀时间”终极形态吗?
东欧黑马?AI短剧“吸金神话”的背后
别再只盯着国内市场内卷了,看看这位来自东欧的“隐形冠军”:MyDrama。根据AppFigures数据,上线5个月下载量破百万,营收破360万美金;MyDrama2025年5月应用内购依然高达205万美元。
MyDrama的成功绝非偶然。它的母公司 Holywater,深谙“AI技术+内容互动”之道。Holywater的产品从在线书籍平台My Passion,到互动小说My Fantacy,发展到如今大热的AI短剧平台My Drama、AI内容制作My Muse以及AI角色互动陪伴平台My Imagination(后更名为My Hero),全产品线清晰地指向一个核心:AI技术。在“内容”与“游戏”之间架起一座充满沉浸感和情感联结的桥梁。 MyDrama 正是这座桥上最耀眼的明珠。
得益于My Passion 积累的庞大西方本土IP库,MyDrama 拥有了丰富的故事弹药。但更关键的是,它继承了 My Fantasy 在互动叙事上的成功经验——热门小说IP被改编成短剧后,读者乐见自己喜爱的角色“活”过来,再加上AI互动元素,获得了更爆炸的流量和收益。Holywater 深谙“一鱼多吃”之道,让IP价值在多重互动形式中层层放大。2024年4月前后,My Fantacy与My Drama在4月交接主要盈利位,在互动小说中得到验证的IP在短剧中获得了更高的曝光量和盈利,Holy Water通过重复验证爆款获得了IP的多元化变现。
截图来源: AppFigures
不止短剧,AI陪伴打破次元壁
Holywater的生态转变过程不禁让人联想到出海短剧巨头,枫叶互动。核心逻辑都是基于庞大的IP库,通过互动小说、短剧等方式进行重复验证,完成IP的“一鱼多吃”。然而,MyDrama 最与众不同的“杀手锏”——“角色聊天”才是现象级爆款的灵魂! 用户看完几集剧,系统会主动提示你:想和刚刚那个迷人的角色聊聊吗? 你可以像和朋友发消息一样和TA交流,甚至可以要求TA发“私照”(当然,平台会过滤不适宜内容)。更妙的是,应用里还有个“信任度”指标,显示你在角色心中的“地位”——把社交游戏的精髓恰到好处地嫁接到了娱乐消费中。
MyDrama 的魔力,远不止是“用AI拍短剧”这么简单。它的颠覆性在于,将“看剧”变成了一个起点,而“与剧中角色深度互动”才是高潮和粘性的核心。其核心的“AI伴侣”功能,不仅内嵌在 App 中,还独立成 My Hero(原My Imagination)应用。在这里,互动更私密、更个性化,未来用户甚至能亲手“捏”出自己的专属角色!MyDrama 正计划让用户与角色的聊天内容,能反向触发剧中新情节的出现——这意味着,观众可能真的成为故事的“共同创作者”。视频、语音聊天功能也在路上,一个围绕AI角色的沉浸式陪伴生态正在加速成型。
成本骤降?AI重塑短剧生产线支撑如此庞大互动生态的底层,是Holywater对AI技术的深度整合与应用。这带来的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省堪称“核爆级”。剧中AI角色并非凭空生成,背后都有真人演员(如饰演Jaxon的Nazar Grabar)提供表演和肖像。演员们能获得高达每月1万美元的版税费用,这是AI时代催生的新职业模式。公司雇佣了数百名演员,所有人都授权其肖像用于AI生成。在AI 技术应用, My Drama 在剧本创作、本地化和配音方面的使用可谓是“技术全家桶”:使用多种 AI 模型,包括 ElevenLabs(语音合成)、OpenAI 和 Meta 的 Llama 3(文字生成)。AI的全链路使用让成本“大跳水”,制作速度“起飞”。例如,拍一个房屋火灾场景,传统方式要花约8000美元,用AI生成可能只需100美元,整个短剧内容制作周期被压缩到短短一周。这种速度和成本优势,让快速试错、批量生产成为可能,是支撑其海量内容和快速迭代的基础。 内容进化,AI定制心仪剧情 AI不仅仅提供了技术层面的便捷,在内容层面上也成为编剧开拓边界的智能助手。“我们的 AI 不仅仅是自动化生产,”联合创始人兼CTO Anatolii Kasianov强调,“它还在积极地塑造人们希望看到的故事。” 其专有AI工具 My Muse 负责IP的短剧化改编,并已训练系统保持角色一致性,让观众能建立长期的情感连接。更厉害的是,My Muse 能学习用户偏好,分析哪些故事元素最打动人心,并据此定制未来的剧情走向——AI正从“执行者”变成“创意伙伴”。
MyDrama 最成功的案例之一,是AI生成小说改编的短剧《红心皇后》(Queen of Hearts)。它验证了从AI生成文本→AI生成短剧→AI角色互动的完整链条的可行性。“我们创作了一本 AI 生成的书,表现很好,然后我们把它改编成 AI 生成的系列短剧,表现也很好,”创始人Bogdan Nesvit自豪地宣称,“未来已经到来。”
沉浸式短剧:短剧新边疆
相比其他类似模式(如ReelShort),My Drama用短剧+AI互动的新赛道跳出了中国平台对于短剧的垄断场面,为新兴市场以及后起之秀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道路。它的模式证明:“AI+短剧”的终极形态,或许不在于单纯替代拍摄,而在于创造一种融合观看、互动、情感投射甚至共创的沉浸式体验。
MyDrama 的狂飙突进,像一声嘹亮的号角,吹响了娱乐产业深度AI化的序曲。它不仅仅是一个赚钱的平台,更像一个探索未来娱乐形态的“哨兵”。AI在内容生产降本增效、深度融入叙事上,MyDrama验证了一条可行的道路,还开创了基于角色的AI情感陪伴与互动这一极具潜力的新场景。当技术能让我们“进入”故事,与心仪的角色“真实”对话,甚至影响剧情发展时,传统的“观看”模式将被彻底颠覆。MyDrama 踩下的这脚油门,正把整个行业带向一个充满想象力与挑战的“互动沉浸式娱乐”新边疆。这片蓝海,才刚刚掀起巨浪。
责任编辑:凌美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IPTV月报|2025年6月家庭智慧屏IPTV报告 2025-07-28
- [常话短说] 【盘点】全国付费频道活得咋样?! 2025-07-10
- IPTV月报|2025年5月家庭智慧屏IPTV报告 2025-06-24
- OTT月报|2025年5月智能电视大数据报告 2025-06-19
- OTT节目榜单|2025年5月OTT点播节目排名发布! 202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