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北京通州,运河边的风中弥漫着文化与科技交织的气息。一场关于技术如何重塑文艺生态的思想激荡,在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的会场上热烈展开。
作为本届大会的焦点活动,这场以“众心筑艺 时代共鸣”为主题的新大众文艺研讨会,吸引来自各省市广电系统、网络视听平台、学术界及创作者群体的代表齐聚一堂,共话时代命题。
在这场思想碰撞中,“AI赋能新大众文艺”成为最引人关注的话题之一。正如快手联合创始人银鑫所言:“AI技术的普及让个体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每个人都能成为‘超级创作者’。”
这不仅是一句宣言,更是一个正在发生的现实——从短视频到微短剧,从素人记录到专业导演共创,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创作走向全民化、多元化、精品化。
▍全民共创:技术让创作回归大众本源
曾几何时,文艺创作是少数人的专属领地。专业设备、系统训练、资源渠道构筑起壁垒高墙,将普通人挡在创作的大门之外。但正如中国金融作协副主席梅毅提到:“新大众文艺属于一种崭新的去中心化,在碎片化基础上无限量生产,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文化主体话语权的再分配。”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为这种新大众文艺提供了土壤,开启了第一波全民创作的浪潮。
特别短视频平台的崛起,让秦腔老艺人的唱段穿越山海,让“手工耿”天马行空的发明获得亿万喝彩,也让“沂蒙二姐”这样扎根乡土的普通人,用镜头记录的生活日常焕发出打动人心的质朴力量。记录与表达,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从庙堂走向民间。
作为扎根山东乡村的田间诗人,“沂蒙二姐”专程赴京参加了主题研讨并分享道:“我身边的婶婶、大娘、农家大哥,他们有的山歌唱得很好,有的手工艺做得惟妙惟肖,以前他们缺乏展示的机会和舞台,而现在自媒体可以实现个人传播,就看你有没有勇气去展示,我就是大胆了一回。” 沂蒙二姐的“大胆一回”,正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借助短视频平台实现“个人传播”的缩影。
而眼下,AI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开启第二轮更为深刻的全民创作进程。它不仅降低了创作门槛,还加速实现创作者从“表达”到“呈现”的跨越。以可灵AI为例,过去一年推出“快来惹毛我”“捏捏乐”等爆款特效,为普通用户施展才华创造了条件,只需一个灵感火花,AI便能将想象力转化为可视化内容——专业技能的绝对门槛正在被AI打破。
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更是时代需求的必然回应。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新大众文艺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它不是传统文艺的简化版,也不是流量至上的产物,而是基于技术普惠背景下的文化自觉与表达自由。正如快手娱乐营销总经理王正菲所言,今天的新大众文艺正“以普通人作为大主题”,依托“平台机制、社区文化和内容技术”三大支撑,催生出“去中心化、生活化、全民参与”的全新格局。
在这一全民参与的新格局中,微短剧作为新大众文艺的一支生力军,其创作者来源不断拓宽、内容形态持续革新,正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大会期间,快手星芒短剧联合可灵AI发起「AI创想剧场」AI短剧创作计划,正是对这一趋势的积极回应。快手星芒短剧负责人张兰兰在启动仪式上鼓励大学生、创业者、上班族带着自己的故事加入创作队伍,她表示,要“让新技术真正为行业造血,让微短剧创作走向‘全民共创’”。
▍增效提质:AI工具正逐渐渗透专业创作流程
当AI赋予大众创作能力之后,一个新的问题浮出水面:海量内容是否意味着高质量作品的涌现?AI究竟是拉低文艺水准的“高产低质”工具,还是能锻造精品的“炼金术”?与会嘉宾们给出了明确的答案:AI不仅是创作民主化的催化剂,更是推动精品化的重要引擎。
AI在“降本增效”与“提质升级”两个维度上同步发力,为内容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影视行业长期面临高投入、长周期、重设备等难题,AI的介入正在成为破局的关键。
以可灵AI为例,其最新升级的2.1版本在高品质模式下,能在不到1分钟内生成5秒高清视频,且生成内容运动幅度大且合理,能模拟物理世界特性,在动态质量、语义响应、画面美学等维度保持全球领先。这些技术并非降低制作标准,而是打开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可能性。
去年,快手星芒短剧联合可灵AI推出的国内首部AIGC奇幻短剧《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上线后播放量迅速突破5000万,成为AI赋能内容创作的典范。最近上线的全球首部AI单元故事集《新世界加载中》则进一步拓展了AI叙事的边界。
这些成功案例印证了快手可灵AI产品及运营负责人李杨的观点:“AI不但不会降低大众文艺内容制作水平,反而会提效提质,贡献更多的优质内容。”
当然,技术只是手段,真正的艺术价值仍需人类智慧来引导。正如可灵AI超级创作者郭致聪所言:“AI只是一个工具,和我们以前使用的画笔、照相机没什么不同,创作者本身的生活经验、审美以及主观意愿才是作品最终呈现的内容。”
如何在技术赋能的同时,保持艺术的深度与高度,是行业必须面对的课题。在这方面,快手展现出前瞻性的探索精神。例如,其发起的“可灵AI导演共创计划”,邀请李少红、贾樟柯等9位知名导演共同参与AI创作实验,尝试将大师级的艺术思维与AI的生产能力结合。这种跨界合作,不仅提升了AI创作的审美高度,也为未来AI与人文艺术的融合提供了范本。
AI工具正逐渐渗透专业创作流程。李杨分享了一位短剧创作者的转变:曾经为拍大场景需奔波于横店“借场景、蹭片场、找人”,如今只需用可灵AI“花十几块钱抽卡”,即可获得满意的大宫殿或战争场景。这种效率跃升并非个例,目前可灵AI已与众多游戏公司、广告公司等“超级创作者”展开合作,有效降低了专业内容的生产门槛和成本。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可灵AI与“成龙电影A计划”的深度合作:双方联合发布4部电影短片作品,可灵AI全程提供技术协助——从分镜预演到后期制作,共同探索“人+AI共创”的新模式,为专业级精品内容的创作开辟了新路径。
响应国家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战略号召,AI还在其现代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熊猫带您游老北京》通过AI技术将胡同文化、京剧元素以动画形式生动呈现,吸引年轻群体关注;端午节期间,可灵AI打造的“龙舟大片”则将传统民俗与数字艺术结合,展现了节日文化的全新面貌。
这些案例表明,AI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桥梁,助力精品内容既有技术加持的“惊艳皮相”,更葆有文化传承的“深刻灵魂”。
梅毅评价:“新大众文艺不仅仅是对先前所谓精英文艺的超越,很大程度上也能在传播过程中纠正大众对庸俗文化的过度消费。所以,新大众文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现实主义传统的崭新回归。它能够引领主体性的新型大众审美浪潮。”从“人人皆可创作”到“助力精品创作”,从工具革新到文化传承,AI正推动着一场深刻而广泛的文艺变革。
▍国模崛起:夯实新大众文艺的技术基座
新大众文艺的愿景令人神往,但其真正落地生根,离不开强大技术基座的支撑。过去几年,全球AI竞争激烈,以可灵AI视频生成大模型为代表的中国力量,正从追随者蜕变为引领者,为新大众文艺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中国方案”。
自2024年6月正式发布以来,可灵AI在短短一年内经历了超过20次迭代升级,从初代模型的“蹒跚学步”到如今的“健步如飞”,其成长轨迹堪称中国AI发展的缩影。根据全球知名AI基准测试机构Artificial Analysis发布的榜单,可灵模型在图生视频赛道中连续3个月位居榜首,超越Google Veo 2等多个国际竞品,显示出强大的技术竞争力。
截至目前,可灵AI已累计生成超过1.68亿个视频及3.44亿张图片,用户总数突破2200万。商业化路径也取得显著进展,月度付费金额超1亿元,年化收入运行率突破1亿美元。尤为关键的是,专业/准专业创作者(Prosumer)的付费订阅贡献了可灵AI近70%的营收,凸显了其在赋能核心创作者群体、驱动行业价值上的成功。这些数据背后,是技术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契合,也是国产AI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
可灵AI的成功,并非偶然。它依托于快手自研的可灵和可图大模型,提供高质量视频及图像生成和编辑能力,其背后是持续且巨额的研发投入——每年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正是这种投入,支撑了深厚的技术积淀与敏锐的场景洞察。同时,平台持续迭代,不断让技术更易用、更强大、更贴近真实创作需求,真正践行“技术为人所用”。
如今,可灵AI已成为“北京市打造人工智能高地的重要成果”之一,并登上央视《新闻联播》,标志着其技术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
展望未来,李杨提出了三个关键词:“技术—平等—想象力”。在她看来,技术的持续进步将不断降低创作门槛(即“平等”),从而释放人类想象力的最大潜能。这一愿景,清晰勾勒了以可灵AI为代表的国产力量,如何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夯实新大众文艺落地的“中国基座”,并引领其未来方向。
从运河畔的思想碰撞到屏幕前的每一个创作瞬间,AI正在悄然重构文艺的形态与边界。当技术与人文深度融合,AI与艺术互为助力,我们迎来的不仅是一场文艺形式的革新,更是一个文化创造力空前活跃的新纪元。
未来,这片由技术与人文共同开垦的“文艺原野”,有望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高峰的孕育之地,最终实现银鑫所展望的愿景——“把群众文化创作的澎湃能量聚合到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上来,以辽阔的新大众文艺原野托举起新的高峰。”
责任编辑:凌美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IPTV月报|2025年5月家庭智慧屏IPTV报告 2025-06-24
- OTT月报|2025年5月智能电视大数据报告 2025-06-19
- OTT节目榜单|2025年5月OTT点播节目排名发布! 2025-06-18
- OTT月报|2025年4月智能电视大数据报告 2025-05-27
- IPTV月报|2025年4月家庭智慧屏IPTV报告 202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