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听满屏生机——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侧记
王禹| 广电视界| 2025-07-03
【流媒体网】摘要: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聚焦微短剧创新与AI赋能,推动精品创作与文化传承融合发展。

  7月2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导,北京市广电局主办的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在北京通州大运河畔拉开帷幕。

  一眼越千年的大运河奔流不息,让充满故事与韵味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孕育了蓬勃的文化艺术气息。而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再次落户通州,让千年古运河与当今最年轻的网络视听业态倾情相拥,在“视听潮涌 文艺生辉”大会主题映衬下,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文化与科技在此共振。

  而大会开幕式上,精品创作、微短剧、网络文艺等成为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而马未都、郭靖宇等躬身微短剧赛道,亦成为大会当天的热点。

  (一)

  “网络视听已经成为文艺发展主阵地与新引擎”。大会开幕式主持人、北京广播电视台李杨薇,开场亦为大会给予更高视角的解读,“要以‘首善标准’共谋网络视听艺术高质量发展之路,正是回应时代召唤、担当文化使命的生动实践”。

  在此视角下,更多嘉宾从不同维度对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建言建策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董耀鹏认为,网络视听艺术呈现出如火如荼的繁盛景观,不仅带来了丰富的娱乐内容、神秘体验,还在与媒体的双向赋能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中,极大地激发社会经济的活力、动力、潜力和未来的创造力。“网络文艺应该展现新的作为、新的气象,主动从“两个结合”中寻根,积极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探源;站位人民的立场,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加鲜活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应当讲好中国故事,以数字技术为舟,以智慧创意为浆、以产业生态为海,在网络文艺这条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网络视听与文学联系愈加紧密,包括《三体》《我的阿勒泰》改编成为影视爆款,为文学影视化创作提供了更多成功案例。

  “要提升优质内容供给与源源不断的优质文学的母本为影视创作注入活力。”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表示,要提升优质内容供给与源源不断的优质文学的母本为影视创作注入活力,要畅通从文学IP到影视、微短剧、游戏、动漫等多形态产品的产业链条,推动文学创作与网络视听的同步聚合、同频共振。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于军透露,北京连续九年保持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排名第一,广播电视网络视听作品数量也稳居全国第一,并鼓励更多网络视听创作者要勇担文化使命,引领新时代网络主旋律;打造精品标杆,扛起新文艺的大旗;深挖首都优势,打造中国视听文化名片。

  北京市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杰群以更为细腻地观察,为当前网络视听发展做了更为精准的临摹。她认为,当下正在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文化跃迁,从“笔耕不辍”到“算力奔腾”的创作之变,从“洛阳纸贵”到“全球同频”的传播之变,从“隔岸观景”到“身临其境”的体验之变。从网络剧的“剧”往开来到微短剧的“微”言大义,从网络电影的“影”领风骚到综艺节目的“艺”彩纷呈,从数智创作的“智”绘未来到沉浸体验的“境”入佳境,网络视听艺术正在以百花齐放之姿,在数字文明的沃土中绽放。

  王杰群表示,近年来,“北京大视听”“大”放异彩,评优评奖硕果累累、领跑全国;“大”显身手,爆款作品破圈传播、引领风尚;“大”有可为,优质服务激活动能、扶优扶强。

  

  本次大会的东道主,北京市通州区委书记孟景伟在介绍了通州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优势之后表示,通州多措并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政策机制方面,不断擦凉“综合成本最低、审批效率最高、行政服务最好”的“三最”营商环境,出台《促进网络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围绕平台搭建、场景创新等关键环节,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撑体系。在服务保障方面,建立影视拍摄服务机制,印发《影视摄制服务手册》,成立专项工作组,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个影视拍摄团队。在项目引领方面,深度挖掘运河文化IP,推出《舟楫千里号歌来》《祈安澜》等微短剧作品,以精品力作打响“运河视听”文化品牌。

  “网络视听技术为舞蹈艺术的传播与深度普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成为推动舞蹈美育全民化的重要引擎。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刘岚认为,舞蹈所蕴含的艺术张力、审美意韵与文化厚度,也为网络视听产业注入了新的表达维度与创新动力。

  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则对竖屏短剧的创作与发展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认为,行业在经历微短剧这条“鲶鱼”搅动后,正进入“横竖各得其所”的新常态。创作仍然要坚持思想性或者说精神价值,坚守大众性和精品化,“传统艺术行业的艺术性同样也是最大的价值,我们要精品化,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创造力去创作艺术性的东西。”

  “希望打造“跟着微短剧学文物”系列微短剧精品创作。”作家、编剧、观复博物馆创始人马未都透露,正在筹划《民国护宝》《北京密藏》等呈现民国时期大古董商故事的微短剧;还有如《海外护宝》这样的表现海外古董回国的故事;另外,也有诸如北京潘家园、商业、传奇等题材的微短剧。马未都表示,拍这些微短剧会动用一些真的文物,细节特别重要。

  “长短视频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协同共生的新生态,行业正‘从流量向人心回归’。”腾讯在线视频联席总裁兼首席内容官王娟认为,目前观众的耐心不断锐减,平庸的内容加速失效,中腰部以下的内容都在失灵,但是头部精品的数量却是大幅提升的。所以要秉持这种对精品内容的确定性输出,加码头部大剧,沉淀更多有影响力和艺术高度的硬通货,是必须要坚持的原则。

  虎鲸文娱集团优酷副总裁、总编辑张丽娜表示,优酷将以精品照亮行业长期价值,用技术创新推动工业化,并携中国故事“奔涌入海”。  张丽娜介绍说,生生不息的人才才能为行业带来活水,虎鲸文娱的系列人才传承和培养计划,北京局一直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已经上线了294位编剧,38位导演的剧集处女作,今年希望继续和北京局一起继续深耕春苗发展计划。

  

  快手科技联合创始人银鑫表示,AI的普及让个体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每个人都能成为超级创作者。2024年,快手可灵AI为普通用户施展才华创造条件,推出“快来惹毛我”“捏捏乐”等爆款特效,成为网友自发创作的源泉,极大拓展了社交文化表达的可能性。但是,AI带来的创作繁荣并不意味着精品内容的自然涌现,如何在技术赋能同时保持艺术的深度与高度是行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平时很多读者和观众都会问他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看历史题材的东西?那些都是过去的事,我们看它的意义在哪儿?作家马伯庸谈到,2020年,出了一本书《两京十五日》,这本书是根据明朝宣德皇帝的一段往事写的小说。看到《两京十五日》后,很多朋友、读者都纷纷去通惠河以及扬州的大运河相关遗址看看;读者读完他的《长安十二时辰》,最近看了由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会去广东买荔枝。“这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种当下性”。马伯庸认为,这种“当下性”不是把现在的观点强加到古代题材上,而是找出古今之间的共鸣点,把线上和线下、内容和现实之间的通道打通,将古今文化和人性打通。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介绍说,红果短剧推出“果燃计划”,助力更多创作者践行精品化内容探索,希望以此加速短剧精品化的进程。今年至今,依托“果燃计划”上半年已累计立项投资了53部精品短剧项目,涵盖非遗、普法、反诈、公益、都市等十多个主题,也和行业内各个有志于投入微短剧创作的平台、机构展开积极的合作。

  开幕式上,“2025‘北京大视听’网络视听精品项目”片单重磅发布。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片单共集结80部精品力作,分为“传薪火长赓”“见文明长河”“品烟火长情”“赴山水长卷”“执正义长锋”“赏多元长韵”六大篇章,涵盖网络剧、网络电影、微短剧、网络综艺等多种类型。

  北京市广电局为推动微短剧内容提质、探索“微短剧+”跨界融合路径,在现场发布了北京大视听“追光计划”国际微短剧大赛的阶段性成果。据了解,大赛设置了绘时代盛景、传中华文化、映人间烟火、探科技奇境、品京韵风华、展文旅新潮等十二大主题赛道。大赛启动以来,共征集作品1070部,经过初评,已有包括138部“好作品”和101部“好故事”在内的239部精品项目成功入围复赛。

  此外,开幕式还举行了重点网络视听文艺作品推介仪式、《2024北京微短剧报告》发布和快手星芒短剧AIGC发布仪式等活动,从内容推广、行业研究和技术应用等多个维度,为产业发展赋能。

责任编辑:凌美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