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像、多线、时间循环,《燎原之重回1938》不止于「短」
冯勇| 新声Pro| 2025-07-09
【流媒体网】摘要:微短剧《燎原》创新融合革命题材与沉浸式戏剧,以年轻化叙事实现历史题材精品化突破。

  和平年代的我们,如何感受历史波澜?体会先烈的革命理想?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精品微短剧《燎原之重回1938》(以下简称《燎原》)用「年轻化」的方式给出答案。

  该剧改编自谍战悬疑沉浸式话剧《燎原》。身处现代的零零后马帅意外梦回1938年抗日募捐大会,却发现大会凶险复杂、危机四伏。不仅核心领导戴师长差点被枪杀,各路势力还在此暗中勾结。而马帅经过次次循环重启,从最初一味躲避被杀命运,成长为宁可牺牲自我也要解救同胞的热血青年,实现了个体命运与民族存亡的同频共振。剧集自6月24日于Z视介、红果短剧同步首发上线,在红果平台24小时就突破了2810万热度。

  在评论区,我们也看到了革命精神在当下、在用户心底的现实回响。观众们一面夸赞剧集的「电影质感」和「专业演技」,一方面在兵荒马乱的历史和国泰民安的当下对比中,不禁潸然泪下。「太好了!短剧终于有这么好的正剧了!」

  以革命题材为基础,从青年视角切入红色故事,通过「无限复活」「时间循环」的网文叙事架构进行多线悬疑解密。《燎原》看似「反常规」的内容,其实恰是短剧精品化浪潮下,追求新类型、新价值表达的体现。

  「沉浸式戏剧」打开叙事新思路

  《燎原》开发方、杭州有耳文化创意公司董事长郁敏表示,「创作初期,如何将线下话剧的沉浸式体验感搬到荧幕,又不过度牺牲微短剧所依赖的流畅度与传播性,是主创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于是,线下沉浸式话剧的互动、多线叙事被借鉴,让《燎原》有了更符合Z时代的当下审美特征,让观众在剧情中体验了一把身临其境的谍战任务。

  最明显的创新体现在作品的题材基调上。《燎原》不再用传统红色、革命题材一贯的宏大叙事和抒情格调,而将革命斗争具体为剧本杀型的「密室杀人案」。剧中1938年的抗日募捐大会就是这个「密室杀人案」的核心场景。

  主角马帅梦回到特定时空后,面临着被杀的命运,他必须在此密室环境中寻找生机。为什么会被杀?谁是凶手?如何避免死亡?这些悬疑元素就像剧本杀中的线索,吸引着马帅及观众一步步深入剧情。马帅需要弄清楚募捐大会中各方势力的真实面目:哪些是敌人?暗杀计划是什么?解谜、破案成为关键钩子和核心情节。

  而马帅以现代青年视角「穿越」「梦回」抗战年代,他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都带有明显的当下特征。俏皮、机灵、爱吐槽,这些性格元素成为严肃议题的调味剂,让观众时常忍俊不禁。剧中韩秋阳爱慕戴言言却始终不敢表露心意,说话吞吞吐吐,就被柜子中偷听的马帅小声嘀咕道,「表白慢半拍,等着当备胎」。后续,为了拖住韩秋阳,马帅居然还教他测起了MBTI十六型人格。

  这些趣味情节点也不止于单纯的笑料,更拉近了我们和抗战的距离,不再只是被动地「观看」一段历史,而是「走进」了那个年代。于是,马帅从最初的「对历史隔膜」到后来「理解民族大义」这个过程,就不再悬浮和说教。

  「无限复活」「时间循环」的逻辑框架也是《燎原》剧情出彩的一个关键。借用网文作品高概念、年轻化的叙事,实现了更多反转和出人意料的设计。

  前期,马帅通过一次次循环、调查不同区域、不同角色获取重要信息。如潜入日本间谍林宛如房间撞见有肺病的、被林宛如用药控制的记者;在走廊,偷听到戴凌峰手下的情报处处长项楠和国军十六师参谋长戴秉各有鬼胎。这恰是沉浸式互动戏剧需要多次查证的逻辑体现,同多线剧情实现了结合。

  后期,情节渐入高潮。当马帅不想革命同胞韩春霖牺牲,整整循环139次只为找出如何解救韩春霖的剧情线时,不断循环便开始承载起「无畏牺牲」的革命精神,有了更沉重的份量。

  而《燎原》的年轻化尝试,终会从内容创新走向用户拓新。它既填充了短剧中历史、革命题材的空缺,也在中老年市场之外逐渐培育着更广阔的年轻受众。

  置景、视听、群像戏的多维「厚重感」

  采用横屏呈现,是《燎原》一剧作为谍战、革命剧的用心考量。作为跨时代的「正剧」,需要露出更多带有历史色彩的置景、道具,以保障观感上的不失真。这背后同短剧制作上一贯的追求「低成本」「高效率」是背道而驰的,需要制作方更多心血浇筑。

  另一方面,作为谍战片,《燎原》通过复杂的空间设计和其中的多势力交织,来表现暗藏玄机、风云诡谲的抗战氛围。如募捐大会戴师长遇刺一幕的戏份,以及马帅后期推测凶手在该空间内的暗杀方位,需要很具体、精确的空间感,竖屏则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其次,正如开篇的用户评论,《燎原》视听上的电影感也在暗中提升剧集观感。剧情前期韩春霖身份还是个谜,当其弟弟说韩春霖做军火生意发国难财时,马帅和观众都开始下意识怀疑韩春霖,于是给韩春霖的脸打了侧光,他立马变成半黑半白、让人捉摸不定的阴阳脸。

  转场上的连贯性和情绪性也有巧思。马帅超越回1938年时,他并不知道自己有生命危险,在被林宛如割喉后复活的转场,变形的特效中既体现着他的疼痛和惊恐,复活后他惊醒喘着粗气,也在情绪上和前一个镜头实现连贯。此外,回忆推理时的黑白滤镜,偷听时害怕被发现,于是用俯拍视角制造类似第三者的窥探感、压迫感等等,都是《燎原》专业视听语言的表现。

  演员阵容方面,《燎原》集结了景研竣、袁铭泽、颜丹晨、刘腾远等一批实力派演员加盟。精湛的演技背后,是导演要搭建群像戏、塑造多角色的野心。

  我们能看到,除了马帅以外,《燎原》的镜头还对准了韩春霖、戴凌峰、林宛如等角色且都戏份不少。特别是韩春霖本能逃脱,却主动做出「我以为血荐轩辕」的抉择,以及马帅的角色成长弧光,让《燎原》超越单纯「流量」,走向了「内容优先」「质量优先」。

  从置景到视听再到群像戏,历史厚重感不再浮于表面;在一部仅17集的短剧中,我们看到了长剧般的制作和用心。

  以质取胜

  用户多元、审美升级、题材丰富、制作精良。《燎原》一剧所体现的创新,既代表着品质短剧的当下特征,更反映着微短剧行业进入「以品质取胜」的精品阶段,进入现实议题与创新小众题材微剧兴起的阶段。

  6月26日,由新媒体视听排行榜高校联盟、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红果短剧联合发布的《2025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提及,2025年的微短剧内容创作进入深度转型阶段。相较于2023年前后盛行的「爽感叠加+高频反转」叙事模式,当下的主流创作正在向具有人文关怀、现实介入的表达方式演进。

  而这种更具人文关怀、更具现实价值表达的内容,不止在《燎原》发生。如《重寻星光》以「孤独症社会融合」为核心议题,通过展现孤独症群体在社会融合中面临的困境,自然呈现孤独症群体的特征。此外,还有《老千》关注反赌话题;《包大人,现在是2025》聚焦网络诈骗等等。

  红果方面,作为国内颇具影响力的短剧平台,也在积极推动行业从单纯追求流量向提升品质转变,向「小切口、大情绪、高共鸣」转变。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表示,微短剧凭借「时长短、题材灵活」的特点,已成为连接大众的新桥梁。在精品化趋势下,2024年红果短剧「果燃计划」投资了53部作品,涵盖非遗、公益等多种题材。

  作品方面,除了上文提及的《燎原》,红果方面推出的另一部精品微短剧《化蝶》也表现不俗,既保留越剧艺术精髓,又在跨时空对话中,将台前「唱念做打」的技艺之美和幕后「戏比天大」的精神传承实现了升维传播。

  当短剧行业不断加速,短剧成为当之无愧的全民级娱乐消费产品时,短剧生态从粗放生长进入精耕细作,从流量驱动转向内容驱动,是一种必然。短剧也将从生机勃勃的「新物种」,成为更长线的璀璨。

责任编辑:凌美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