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升咖」,拒收长剧「糊咖」
写一天| 传媒1号| 2025-06-13
【流媒体网】摘要:短剧的「主流化」,也重塑了演员们的职业路径。

  《无限超越班》第三季作为一档竞技表演类节目,为「新咖」和「过气」演员提供了重返聚光灯的机会,更是通过幕后访谈揭示了长剧演员面临的薪酬差距、超长工时、性别不公和片场安全隐患等现实问题。这些话题为节目带来了不小的关注度。然而,真正将节目推上热搜的却是短剧圈的「顶流」演员柯淳和李沐宸。两人以「不卑不亢」的职业态度、柯淳「不矫情」的真实表现,展现了短剧演员的韧性与魅力,也让观众理解短剧为何能迅速瓜分内娱市场的蛋糕。

  过去,长剧圈普遍将短剧视为「低端」产物,批评其缺乏艺术性、叙事深度和文化价值。随着短视频平台的爆发式增长和观众消费习惯的转变,短剧凭借其便捷性、快节奏和高回报迅速崛起,成为内娱新宠。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驱动下,短剧逐步走向规范化与品质化,吸引了舒畅、杨蓉等知名演员纷纷投身其中,彻底打破了长剧圈长期以来给自己架上的「优越感」。

  如今,长剧与短剧在市场、技术和人才流动上的界限日益模糊,短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长剧的「咖位逆袭」。短剧的「主流化」不仅改变着行业的资源分配逻辑,也重塑了演员们的职业路径。

  长剧演员若以为吃不了长剧的苦,就能轻松「降维」转战短剧,打造爆款作品,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因为当下的短剧圈,估计会将长剧「糊咖」拒之门外!

  演短剧有高门槛

  在《无限超越班》的访谈环节中,长剧演员们频频诉说片场艰辛,试图通过「感情牌」和「性别」话题引发观众共鸣。然而,对于短剧演员而言,这些「艰辛」似乎只是行业常态,远不足以概括他们的日常。

  演员何欣烛在接受《传媒1号》采访时坦言,早期短剧的拍摄条件极为苛刻,演员往往需要三天连轴转,六天拍完一部戏,每天睡眠不足两小时。她曾因连续三天高强度拍摄,身体濒临崩溃,甚至一度心跳过速,眼睛发晕。这种极限工作状态折射出短剧行业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在资本的驱动下,短剧以最短时间产出最大收益,演员不过是流水线上的「零件」。普通演员没有资格要求工时保障,因为短剧市场从来不缺「零件」,随时有新人等待上位。

  相比之下,长剧因制作周期长、预算较高,成熟剧组通常能为演员提供相对合理的休息时间。某制片人在接受《传媒1号》采访时直言,相对于演员自诉的辛苦,片场真正吃苦的往往是幕后工作人员,比如编剧、制片、摄影、灯光等。

  能吃苦仅仅是进入短剧行业的最低门槛。该制片人指出:「能不能从演长剧转型去演短剧,也是看天分和演技实力的。」

  李沐宸过去也是长剧演员,参演过《司藤》和《梦华录》,但一直没有机会出演长剧主角。2023年起,她转战短剧圈,迅速成为「一姐」。李沐宸通过短剧实现职业的成功,靠的是过硬的演技,毕竟她曾经凭实力入围过最佳新人女演员。所以,并不是说长剧演员没有戏拍,就可以轻轻松松「下沉」到短剧。

  短剧的快节奏和高密度叙事对表演提出了独特要求,演员在有限时间内展现角色的高光,这需要极高的表演效率去迅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这与长剧通过多集铺陈、层层递进展现角色深度的表演方式截然不同。短剧演员必须具备爆发力、精准的情绪转换和对镜头的敏锐掌控,这对演技的即时性和感染力提出了更高挑战。一场短剧的情感爆发戏可能只有几十秒,演员需要在极短时间内从平静到泪崩,情绪转换的精准度和感染力直接决定观众是否产生「代入感」。

  这位制片人还指出,当前长剧市场优质演员稀缺。在流量和数据的驱动下,许多长剧演员更注重追求热度,而非精进演技,导致表演质量下滑。一些长剧演员为了博取眼球,过度依赖「流量密码」,如刻意制造CP话题或迎合粉丝审美,忽略了角色塑造的深度。演技和流量会有一定的对冲。

  目前短剧市场因作品量激增,一部剧的出圈也很大程度上开始取决于主演的网络热度。何欣烛坦言,如今进入短剧圈,除了需要过往作品证明实力,流量数据也成为剧组选角的重要考量。

  所以说,无论长剧还是短剧,演员的实力最终都与市场价值挂钩,而市场价值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流量。短剧圈的流量竞争也同样残酷。长期稳居「一哥」地位的柯淳最近就面临着流量下滑,被新人姚冠宇逆袭登顶流量榜。

  这些现象都表明,短剧并非长剧「糊咖」的职业退路。想在短剧圈站稳脚跟,吃苦、演技和流量缺一不可。

  何欣烛还清醒地指出,短剧顶流演员同样会面临长剧演员的困境,比如狗仔偷拍、私生粉骚扰,甚至网络暴力。一旦获得高国民度,私人空间被压缩都是不可避免的代价。

  拍短剧有高回报

  尽管短剧生态对演员要求更为苛刻,且需承受爆红带来的生活压力,但其高回报却稳住了一线短剧演员,吸引着长剧演员投身其中。在《无限超越班》中,当编剧饶雪漫问及李沐宸是否考虑重回长剧时,她理性拒绝,理由是长剧的片酬远不及她在短剧市场的收入。柯淳也透露,短剧演员的日薪可高达2万元。何欣烛补充道,头部短剧演员的日薪甚至可能更高,尤其是高流量的演员。相比之下,普通长剧青年演员的日薪可能仅1000元。

  短剧的流量驱动模式也能够快速为演员带来待遇的提升。一旦演员的网络热度提升,短剧的点击率随之上涨,演员的收入也能迅速水涨船高。而长剧的薪酬体系较为稳定,项目数量却在持续减少,演员待遇提升的空间有限。对于难出头的青年演员而言,短剧可能是更具性价比的冒险选择。

  然而,高薪仅属于少数头部演员。何欣烛坦言,普通短剧演员往往只能接拍条件差、质量低的「打包价」项目,片酬仅1000元。长剧演员转战短剧后,同样要做好面对低薪和不稳定的准备,因为短剧市场对新人或无流量的演员要求极为严苛,需先积累作品和粉丝基础。

  从投资角度看,短剧的性价比也远超长剧。何欣烛介绍,一部优质短剧的制作成本可能仅100万元,拍摄周期短至几天时间,最快两周即可上线,迅速回收成本并实现盈利。比如由蜜糖网络公司定制,西安丰行公司承制的短剧《无双》, 制作成本仅50万元,上线8天充值就破1亿元。长剧动辄需要数千万甚至上亿的预算,拍摄周期需要长达数月,最后还得应对复杂的审批流程。整个项目下来,制片方得投入高昂的场地和人员成本,经历漫长的回本周期,投资风险显著。如今传统长剧导演和网大制片人纷纷转投短剧,反映了资本和市场风向的转变。

  这种趋势导致长剧项目锐减,青年演员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接受1号采访的制片人表示,当前长剧市场需求下降,中戏、上戏、北电等院校每年仍输出数千名演艺人才,行业供过于求的现状迫使长剧演员向短剧市场流动。短剧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毫无经验的普通演员更是难在其中脱颖而出。

  短剧圈有好前景

  观众的影视消费习惯早已被短剧改变。红果短剧App等平台的普及,让碎片化、快节奏的短剧成为主流选择。早期短剧因流量红利、剧情单一被长剧圈鄙视,被认为是资本快速变现的工具,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因擦边内容引发争议。

  随着人才和资金涌入,短剧行业的准入门槛显著提高,直接打开了剧组在质量上竞争的局面。何欣烛表示,如今市场对优质短剧的需求激增,演员需提交过往作品证明实力,才有机会进入优质剧组。普通长剧演员转行短剧的难度加大,优质剧组更倾向于选择有流量或短剧经验的演员。这种规范化趋势表明,短剧正从「野蛮生长」迈向「质量为王」的新阶段。

  政策支持也在为短剧「去污名化」。2024年以来,国家加大对短剧行业的扶持力度,文旅短剧成为区域文化输出的新载体。这类短剧不仅提升了文化内涵,还为行业拔高了社会价值。《家里家外》等优质短剧甚至开始挑战长剧的叙事深度,部分作品通过精巧的剧本设计和高质量的制作,获得了观众和业内的一致好评。横屏短剧的兴起更是进一步提高了短剧的视觉质量。

  短剧的规范化为演员创造了更多机会。优质项目对演技和专业度的要求提升,为有实力的演员打开了上升通道。同时,头部项目的管理逐渐规范,短剧演员普遍面临的工时之痛和「非顶流演员」的待遇也有望得到改善。

  1号结语

  短剧的规范化与质量化转型表明,行业正在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成熟。回顾直播、「网大」等内容形态的成长轨迹,无一不是在撕去「low」签后,逐渐成为大众娱乐的主流选择。《无限超越班》邀请柯纯和李沐宸,加速了短剧演员和短剧形态的主流化。

  种种现象坐实了长剧与短剧的生态变迁,以及「咖位」反转,折射出中国影视行业在市场化、数字化和政策引导下的深刻转型。短剧的崛起不仅改变了观众的消费习惯,也重塑了演员的职业路径和行业的资源分配逻辑。长剧圈曾经的「优越感」已被市场现实打破,短剧的高性价比和政策支持使其成为行业的新宠。

  对于演员而言,长短剧的界限已不再是优劣的标志,而是不同表演逻辑和市场需求的体现。无论是追求演技精进还是流量变现,演员都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对于行业而言,短剧的崛起为影视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短剧借鉴长剧的叙事深度,长剧吸收短剧的快节奏和创新形式,或许能在未来共同推动中国影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李楠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