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后 为什么好莱坞还在误解巴黎?
传媒1号李少勉/译| BBC Culture| 2020-10-27
【流媒体网】摘要:Netflix最新出品的《艾米丽在巴黎》又是一部把巴黎打造成寻欢作乐之地的美式剧集,这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究竟从何而来?

  很多时候,美国导演们对巴黎及其文化的描绘要么是怀旧,要么是带有玫瑰色彩镜头。

  关于巴黎,菲兹杰拉德曾描述道,最好的美国人都来到了巴黎。而身为一个在巴黎生活了近10年的美国移民,Addison并不清楚菲兹杰拉德究竟什么意思。但确信的是,他所指的并不是《艾米丽在巴黎》里面像女主Emily Cooper这样的美国人。

  在菲兹杰拉德落脚巴黎的一个世纪以后,《欲望都市》制作人Darren Star最新的剧集就重复了这个「美国人在巴黎」的设定,但好像无论编剧怎么努力,似乎都难以准确拿捏这个度。

  这部剧集的主角是一位年轻的美国市场营销顾问,由莉莉·柯林斯扮演。公司收购来一家法国机构后她被派往巴黎工作。

  紧接着所有老套的好莱坞剧情又开始在法国重演,不留情面的老烟枪同事和随时随地发生的爱情戏码,一切都非常可预见。

  10集看下来不得不让人思考:为什么好莱坞对巴黎的误解如此之深?

  好莱坞经典打造的玫瑰色幻想

  从小到大,美国观众也许看了不少好莱坞在巴黎拍摄的电影。

  他们或许伴着《甜姐儿》中的弗雷德在香榭丽舍大道上的舞动一起欢唱,和《红磨坊》中的尼可·基德曼一起哭泣,也会瞪大眼睛讶异于《天使爱美丽》中奥黛丽·塔图奇特的巴黎式生活。

  总的来说,很多人或许在21初来到巴黎之时,就跟剧中的Emily Cooper一样对巴黎抱有着好莱坞式的神秘想象。

  刚开始几集,女主就和很多美国人一样,时不时感觉到巴对黎幻想的破灭。不是每个角落都充满冒险,巴黎人总体上也相对慢热,交朋友更是困难。因此,在巴黎的美国人很有可能是非常孤独的。

  即便如此,艾米丽并没有学着适应巴黎这个精致美丽却有些令人失望的现实,而是开始利用Instagram来塑造自己对巴黎的想象。

  这部剧集的名字实际上指的是艾米丽在社交平台上所塑造的生活。她没有让自己的Ins粉丝得以一窥真实的巴黎,而是用层层滤镜制造出了美国粉丝们对巴黎的想象。

  在这一点上,这部剧本来是能够讽刺一下美国对巴黎过度美化的情形。

  但是剧情却就这么顺着走下去了。后来艾米丽成了Ins网红,出入各大奢华香槟酒会,每个转角都能遇上健美壮硕的巴黎男子。

  巴黎美国大学电影研究教授Alice Craven就表示,美国导演总是通过一种怀旧的、带有玫瑰色彩的眼镜来描绘巴黎。「观众们,尤其是美国的观众想要沉醉于这座灯火之城美色当中,因此非常欢迎这些导演制造出的朦胧色调。」从1995年梅格·莱恩的法式湿吻到《欲望都市》中Carrie Bradshaw与Mr Big那个童话般的结局,这些荧幕上的巴黎都用了这种迷雾朦胧版的套路来为爱情点缀。

  但对巴黎这种玫瑰色的想象是从哪里来的呢?

  影视中的巴黎,只是一个Ins背景

  这种想象可以说是源自一战到二战期间兴起的。当时小说家特鲁德·斯坦所说的「失落的一代」的年轻作家、艺术家及哲学家们纷纷涌向巴黎。

  20世纪20年代,诸如斯坦、海明威、萨尔瓦多·达利、菲兹杰拉德、曼·雷、艾略特等放荡不羁的文艺界巨人形成了一个文艺圈,时常在各大爵士舞俱乐部游荡,互相交换想法,过着一种流亡般的梦想生活。这是人们对巴黎的联系。

  当然,美国人的想象中对巴黎的误解也不真的全是误解,只不过已经是100年前的事情了。但是到如今,美国人还畅想着在戴高乐机场下飞机,手捧海明威《流动的盛宴》,脑海里期待着的是在花神咖啡馆写下书稿,在歌剧院广场和知识分子对话,抑或是在双叟咖啡馆和文人墨客一品美酒。

  然而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花神咖啡馆完全就是美国游客的特供,歌剧院广场堵得水泄不通活像地狱,而双叟咖啡馆的一瓶红酒最低要价也是38欧元(合约300人民币),一瞬间这个美丽的巴黎梦想破碎了。虽然海明威那一群「失落的一代」人来了又走,但是进入21世纪,巴黎仍然有值得讲述的侨民故事。巴黎明明还有很多突破性的故事留待讲述,然而很多影视还是在给观众灌输那些关于巴黎的刻板印象,好像都是一些时尚人士进行灵魂探索的Ins背景。

  人们对巴黎的这种过时观念也是伍迪·艾伦2011年的电影《巴黎午夜》核心主题,主角好莱坞编剧吉尔,一心想成为一名严肃的小说家。有一天偶然坐上了一辆魔术出租车,回到了爵士时代,体验了上世纪20年代的巴黎。电影中吉尔很想与他的新文人朋友(斯坦、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等人)永久地呆在过去,

  显然,他已经完全忘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或者说他愿意忍受纳粹占领的恐慌,只是为了能够出现在海明威所述的那段《流动的盛宴》的岁月里。

  电影的最末,吉尔选择回到现实中的巴黎生活,这对一个百万富翁编剧而言不是难事,但如今普通的作家却没那么容易。

  海明威那个年代之所以能在巴黎租一个公寓和办公室,每日享受无尽的红酒、牡蛎的原因也很明显:一战过后,法郎严重贬值,因此即便一个收入微薄的美国人仍然可以在巴黎尽情寻欢作乐。但是亲爱的读者们,现在可不是这样了。

  巴黎现在的生活成本是个天价,和香港、新加坡一起排在了2019年全球最贵城市榜首。租房更是一笔天文数字。而在剧中,艾米丽住的带有卧室客厅的公寓也并不是真正的女佣房。

  吉恩·凯利和莱斯利·卡隆的经典音乐剧《一个美国人在巴黎(1951)》思路更为正确。

  在影片欢快的第一幕,镜头停在了一栋经典的巴黎左岸建筑上,那间邮票大小的房间里。梦想成为艺术家的男主Jerry醒来,睡眼惺忪地把他那间小小的女佣房从卧室一点点挪成客厅的样子。这一幕对很多曾经生活在顶楼的人来说是无比熟悉的。

  《艾米丽在巴黎》服装设计师是Patricia Field,也曾为《欲望都市》设计服装。她表示剧里的服装灵感来自于《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然而影迷们却认为两者毫无相似之处,艾米丽反而更像一个富有的美国千禧一代年轻人来巴黎旅游。

  从《欲望都市》到《恋恋巴黎》,影视剧服装组总是倾向于让角色衣着切合主题。美国荧幕上的女主总是穿着稀奇古怪的礼服,从头到脚都是香奈儿,戴着抢眼的贝雷帽走在巴黎左岸的摄影棚。巴黎当然是一个时尚之都,但美国人对巴黎的描绘总是十分肤浅,好像所有人都想通过穿衣来博关注。这一点在《艾米丽在巴黎》《甜姐儿》和《一个美国人在巴黎》里都可以看得出来。

  实际上在这些美国制作的影视作品里,巴黎仅仅是一个美丽的烘托。

  然而,艾米丽却不希望巴黎或者别的文化去影响他,只是想把周边的一切变成理想的美式的样子。这种「巴黎就是为了美国人而存在」的想法多年来一直是好莱坞的优先命题,

  失落的一代指的是一战结束到二战期间,一群因社会动荡而无所适从的文人四处借游历和纵情声色来逃避生活的年轻人。这些活动的发生场景很多是位于巴黎,因此也导致各种上世纪的文学作品中充满对巴黎的美妙幻想。

  这也难怪影视剧喜欢借助人们在文学作品中找到的想象来完成故事。各种描绘巴黎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多是浪漫爱情、逃离生活之旅的美好幻想。也多亏了这些作品,巴黎这个时尚浪漫之都的地位算是根基深厚了。

  但是回到剧集创作上。文中也提到,过去一个世纪以来类似的巴黎影视作品已经十分经典了,观众对各种桥段也是不能再熟悉。总是反复翻炒一种观念,却没有新的站得住脚跟的亮点出现,就容易引来观众讨伐。

  既然现实已于历史大不相同,为什么不抓住机会去拍摄一个挑战人们刻板印象的巴黎呢?虽然美国影视在制造幻想这方面十分成功,但是美梦做多了容易引人质疑。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剧在欧美并不受好评的原因之一吧。


  10月20-21日,流媒体网主办的20届浦江论道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顺利举行。本届论道邀请了全行业的智屏创新代表,共同探讨与分享基于大屏延伸出的破圈破壁、跨界融合、协同并进之道。流媒体网征得嘉宾同意后,现将演讲PPT陆续分享在VIP频道。欢迎今日流媒体VIP会员下载阅读!

责任编辑:侯亚丽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